浙江经济V型回升 转自2022年11月2日浙江日报头版
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55750亿元,同比增长3.1%
浙江经济V型回升
浙江日报记者 郑亚丽 夏丹
11月1日,浙江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。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55750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3.1%(下文增长均为同比)。
单看增长数据,不算高。“有效遏制经济下滑态势,国民经济持续恢复,内生动力不断增强,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。”省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分析,如果从当季GDP增速来看,从一季度的5.1%到二季度的0.1%,再到三季度的4.2%,浙江经济V型回升态势明显。
压舱石地位稳固
经济运行逐步回升向好,几个关键支撑功不可没。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彰显。今年前三季度,浙江工业经济增长4.1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.8%。
投资是扩大内需的主战场之一。当下的浙江,各地水利设施、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,这也印证了今年浙江投资的火热——固定投资一季度增长14.4%,上半年增长10.3%,前三季度增长10%,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。
“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,浙江的投资先行这步棋下得比较扎实。”王美福说,今年浙江牢牢抓住了新一轮扩大投资的契机,目前在建的投资项目有3.96万个,其中新开工项目10812个,增长16.7%,呈现出稳和快的特点。
作为“三驾马车”之一的消费,前三季度也明显改善。一个直观的感受是,尽管因为疫情大家出游受到影响,但是消费意愿依旧强烈,当下火热的露营,正是直接反映。从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.5%,到二季度当季下降1.3%,再到三季度当季增长8.6%,充分体现了浙江消费市场的活力和韧性。
在经济面不断回升向好的同时,前三季度浙江居民消费价格(CPI)上涨2.3%,市场物价总体比较平稳;城市调查失业率位列全国最低省份之一。
难能可贵的是,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023元,是全国平均的1.7倍,名义增长5.2%。“这是在相对高水平基础上的增长。”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副总队长吴红卫介绍,长期以来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,今年前三季度也保持好的态势。
新动能长板更长
当下,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因素。不过,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,穿越寒冬,并不悲观。
位于衢州的澳门490491是一家新技术企业,今年5月和8月通过招标入围,他们拿到几笔来自央企的订单,一年可以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,未来还会稳步增长。“开发新产品、开拓新订单,我们靠产品说话。”公司董事长陈胜中的底气,来自他们的产品——机床关键零部件以及传感器。
永力达的发展,契合了浙江新动能增长的趋势。前三季度,浙江高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4.6%、11.3%和7.0%,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2.7%,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1.8个百分点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迎来大增长,成为浙江工业增长的主引擎。今年1至9月,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1.6万辆,增长249%,增速高出全国129个百分点;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,从去年底的5%提高到9月的10.2%;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60万辆。
从数据中不难发现,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,来自新动能的贡献比较大。这些不断拉长的长板,是浙江前三季度经济回升的强劲支撑,而这又离不开浙江这些年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数字化改革等,全力以赴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。
(下转第三版)
(上接第一版)
向好态势可期
经济学家常说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其所凝聚的市场预期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经济走势。
最近在做业绩盘点时,奔腾激光(浙江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让大发现,尽管下行压力不轻,但是公司两款评为国际首台套、国内首台套的新产品,今年以来增长都在50%以上。
“这给我的信号很明确,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,到细分领域去找‘饭’吃。”他告诉记者,去年公司R&D投入比重(研发占营收的比重)不到5%,今年预计达到5.5%左右。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的高功率激光焊接设备,最快有望明年上半年面世,届时将打开一个新的市场。
一般来说,R&D投入比重超过2.5%就处于研发投入比较大的行列,而前三季度浙江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达到了2.77%,“企业舍得投入表明对未来还是比较看好。”王美福说。
这种信心,还体现在民营经济上。前三季度,浙江民营经济的工业增加值增长6.2%,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达到77.4%,9月的增长贡献达到了88.7%,民营出口也保持比较快的增长,民营出口的比重超过了80%。
这与浙江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密不可分。今年以来,为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,浙江坚持“全面顶格、能出尽出、精准高效”原则,先后出台了“5+4”政策包、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38条等四轮稳进提质政策。截至目前,浙江减负降本已经超过3300亿元,提前超额完成年度3000亿元的减负目标任务。
在抵住疫情的冲击后,市场正重拾信心。